2018超親密小戲節
  • 關於小戲節
    • 策展概念/工作團隊
    • 飛人集社劇團簡介
    • 歷史的小戲節
  • 圖解小戲節
  • 演出介紹
    • 節目總表
    • 艋舺 >
      • 更新中請稍候
      • 華江新市鎮—天上人間
      • 手牽手
    • 條通 >
      • 跨年蕎麥麵(年越しそば)
      • 跨際區
      • 腹中的三位手足
    • 加蚋仔 >
      • 植豆
      • 加蚋棧
      • 穿梭水路的聲景記憶
  • 購票說明
  • 購票去
  • English

晃遊大城小戲間   紀錄親密感動力

11/19/2016

Comments

 
图片

      ​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蔡明璇(米克斯Mix Art Center老屋空間經營者) 
          回顧著十月份連續兩週,南來北往奔波在淡水、古亭、大橋頭三個區域,觀看超親密小戲節精心策畫的節目。作為觀眾,這是筆者第一次觀賞在台北發生的小戲節演出。儘管不是所有的節目都令人讚賞,然而沿途經過的風景,眼前一閃而逝的吉光片羽,仍舊在心裏頭迴盪著。
 
  來自德國的「肉排之愛」在手風琴聲的伴奏下,表演者與一隻長髮狼犬,展開一場慾望的肉搏之戰。一塊從表演者肚臍上切下的肉,被縫製成小肉偶,接著進入亨煮的儀式。過程中加入了洋蔥、鹽,以及其他的調味料,滿室的料理味道開始四溢。此時的肉偶已轉為肉排,不久被狼犬吞下肚。最後,狼犬的肚子被切開,散落一地的紅花瓣。在食與慾的拉扯之間,表演者自我解嘲,將自己切身之痛的遭遇,轉化為此齣詩意與想像力絕佳的作品。作為小戲節的首發觀賞之作,筆者只能用心滿意足來形容。

  「家家酒」是一對姐弟的白日夢冒險,還是喃喃自語的夢囈?戲開演,兩名演員邀請觀眾選擇自己喜歡的紙盒,放在畫上線條的桌子上,接著玩起了疊疊樂的遊戲。姐弟透過布偶的對話,光影戲的加入,讓觀眾在晃遊之間,跌入他們的家家酒世界。最後的一段訪談,將故事導入弟弟渴求出櫃,卻無法被家人接納的失落。若「家家酒」是一齣同志內心世界的表露,私以為在姐弟遊戲的過程中,可以用更多象徵性的物件深化這項訴求。否則,自言自語式的無病呻吟,讓觀者不明所以,一切也只是如夢幻泡影般的空想罷了。
​
  「華容無道」由說書人做菜,引領觀眾走入歷史,以古觀今。兩名演員身著廚師打扮,時而扮演,時而說書,用現代人嬉笑怒罵的語氣,加上傳統戲曲的橋段,遊走於諸葛亮、曹操等三國人物鬥志的過程。同樣是烹煮肉排,除了即時投影的加入,讓觀眾可以看見食物被亨煮的過程,這一回還加上了奶油、青椒與洋蔥,讓香氣更是無法抵擋。演後對談時,觀眾還可以共享這道佳餚,這步棋就下得更妙了。栢優座從飲食與戰爭的角度,加上自己對文本的詮釋,重新解讀了這段著名的戲曲故事。同時也讓觀眾了解,人生再如何想與他人一較高下,只要一頓美食在前,所有的恩恩怨怨就先擱置到一旁吧!

  回顧這雨夜的路上,為了觀戲而在踩踏途中重新發掘淡水的歷史風華,屬於臺人、日人、洋人在此地的生活軌跡。待回神時, 一切已恍如隔世,今時今日的淡水早已不同以往。
 
  隔週來到了古亭區,荷蘭物件劇場的演出「生鏽的鐵釘和其他的英雄」,所有生活中不起眼的小東西,或是廢棄物,例如手套、生鏽的鐵釘、碎紙張、蠟燭等,都可以成為劇場的主要角色。物件演員的表演台,是一座充滿機關,藉由捲軸的轉動與燈光的變化,展現出不同場景的百寶盒。演出過程沒有語言,他們佐以人聲,讓觀眾感受平凡物件在表演者的號召下,化腐朽為神奇的生命力。筆者第一次感受物件劇場的魔幻魅力,深刻體驗萬物有靈,再如何微小的物件,都可以透過設計散發內在的光芒。

  「ma ma ma」的演出,一位懷孕的女子在椅子上昏睡,另外兩位演員利用古董透明片投影機,在後方的布幕上進行影像投射。同時,海浪聲環繞,略帶母親分娩時發出的叫聲。演員試圖引導觀眾進入生命誕生之初的神聖時光,並隨機碰觸觀眾,藉由簡易的傳聲筒,傳達囈語般的生命密碼。這齣結合聲音、氛香的劇場體驗(觀眾席還刻意擺放幾盆香草植物),看似「療癒」,卻又不免隔靴搔癢,甚至顯得有些造作。雖不清楚現場的孩童觀眾如何感受,筆者倒是不知不覺乏味起來。

  「憂傷動物園」的演出,藉由桌上不斷替換的物件與新聞災難現場的影像,向觀眾拋出了許多嚴肅的議題。地球上的動物瀕臨滅絕,被士兵取代。士兵又被各類型的開發機械所取代,之後又被連鎖的名牌商店取代。以上的物件由於使用明確的符碼,再加上演員邀請觀眾抽卡片,唸出令人莞爾一笑,卻又略帶憂傷的詩句。觀眾可以從環境汙染、氣候變遷、人為破壞,來看待這齣批判消費行為的戲碼。只是,物件本身缺乏靈魂,擺放的手法一再重覆,憂傷的詩意終究被冷冰冰的塑膠玩具給消解一空了。

  古亭區的演出過程,雨勢逐漸增強。慌亂中忙於躲雨,以至於無法細細品味該區獨有的巷弄人文風情。也唯有期待下回天晴,舊地重遊。
 
  「鳥之心」是一齣想像力無比的驚人作品。破殼而出的牛皮紙,長出了四肢與頭部。牛皮紙上的磁鐵設計,讓表演者可以自由接起四肢,甚至快速甩開。在演出的過程中,戲偶經過了多次的變臉與肢體的替換,最後輾轉成為一隻巨鳥,自由展翅而去。這一切的魔法都在充滿細沙的小舞臺上進行。身為第一排的觀眾,聽聞海浪聲忽遠忽近,筆者屏氣凝神地注視著前方的瞬息萬變,深怕一閃神就錯過了什麼。「鳥之心」的千變萬化,著實帶領觀眾一同翱翔無邊的天際。大橋頭的神祕夜晚就此展開,也讓筆者對接下來的演出,充滿更多的期待。

  「無標題日常」的三名演員演出時完全沒有暗場,觀眾在明亮的展場,看著他們穿著浴袍,戴著面具,讓自己變成一尊被他人操縱的偶。他們依序賞玩牆面的作品(木板、不鏽鋼腕、塑膠袋、不起眼的小物),藉由不斷重複的節奏與步伐,企圖挑戰觀眾的耐心與專注力。由於沒有語言,觀眾可以自由聯想這齣戲所欲傳達的重點。藝術畢竟是主觀的,演員看似對日常行為的模仿,對藝術品本身,或是欣賞藝術品的這個行為,加以諧擬與嘲諷。這齣戲與其說是場表演,不如說是場研究觀眾反應的行為藝術(實驗)。由於沒有對照組,也無從得知這次的實驗是否成功?想必也只有表演者自己了然於心吧!

  「永動機」是科學家面對人類的未來,進行一場力挽狂瀾的實驗過程。為了營造世界末日的恐慌感,戲一開場,一名演員就穿著無菌衣上場,並且準備了蝦片給觀眾保命用,蝦子也因此成為本劇最重要的演員。舞台上出現諸多小道具,例如:顯微鏡、魚缸、小蝦米、汙染物、色劑、仙女棒、紅色警戒燈等。表演者不斷替換小舞台,蝦子的一舉一動皆透過攝影鏡頭,即時投影在布幕上。蝦子戴口罩,蝦子住在垃圾山吃垃圾。隨著工廠持續汙染,一場狂風暴雨,蝦子最後被搗碎,成為觀眾手中的蝦片。這齣諷刺性的寓言,說得正是人類可預見的未來。究竟人類能否避免自我毀滅,演變成為可以存活下來的新品種?「永動機」沒有提供解答,一切交由觀眾來思考。

  大橋頭地區的導覽方式不同於其他二者,它事先預錄好內容,觀眾必須持有智慧型手機,透過軟體的下載,方可體驗真人導覽與影像連結過程中的樂趣。儘管這個經驗前所未見,我卻仍舊偏好有個真實的領隊替觀眾介紹在地風華。
 
  綜觀這九齣超親密小戲節的表演,讓觀眾體驗了在非正式表演空間的親密接觸。雖然標榜的是小戲,卻完全不可小看之。來自不同背景文化的創作者,如何利用各種媒材與表現形式,超越物件本身的原始意義,進而轉化成舞台上的表演元素。作為小戲節的觀眾,對表演形式的認識、藝術觀念的轉換、物件與偶在舞台上的多元運用,是此次親密小戲節不可多得的收穫。
​
          走路看戲,看戲走路,期待下回與小戲節再次親密接觸。

2016超親密小戲節節目介紹  www.closetoyoufestival.com/program.html ​
Comments

「日常」的兩種展示—「小戲節」觀後及借題發揮

11/19/2016

Comments
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文/莫兆忠(澳門資深劇評人)

​每日眼前的「日常生活」,並非「日常」的全部。
​
不管消費、觀光、飲食,人們都開始不滿足於眼前製成品的獲得,就如一家小吃店總需要把煮食的過程放在店門前展演,旅行團提供原住民手工藝製作體驗,文創商品在賣場裡設置幾乎全透明的玻璃房間,彷彿告訴消費者不要甘心於買一件成品,還得看看設計師、製作者,他們總是優雅地勞動。

參與「2016超親密小戲節」大橋頭、古亭兩區共六個演出,短暫流動於異地的日常街道,藉著觀看演出,觀眾隨著手機裡的地圖、聲音、影像提示,又或真人導覽員的引領,穿街過巷,在到達下一個觀演景點前,我們彷彿輕撫了這些日常景緻的髮膚,是的,在定時上下班,定點上下班的制式「舞步」中,平日這些景緻充其量在有限的視野間匆匆略過,而在觀看「小戲節」的誘因下,我們脫離了日常的「舞步」,收慢了前進的步速,也是只能輕撫,因為還有下一站演出在等待我們蓋章進場,無論如何我們展開旅程的原因還是看戲,這些只及輕撫的髮膚,還得靠我們自己在真正的日常中伸手梳理,那時髮膚上的溫柔,或者掩不住深埋肌理的傷疤。
 
然後,我們終於走進演出空間。
 
《生鏽的鐵釘和其他的英雄》是來自荷蘭的TAMTAM 物件劇場,觀眾進入黑房後,已彷彿闖進餐廳的廚房,實物投影器材,準備放在戲台上面的物件,獨留一面的全白投影牆,也就預視著待會大家可以目暏整度菜餚從下鍋、烹調到上菜的一連串過程,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可以在「食材」未被過量包裝下,想像到它們的來源,那些彷彿鄰家工場或家庭丟棄的已生了鏽的舊物、金屬零件,無以名狀。人手轉動的桌面,投影在牆上即為偶物的背景,兩位「廚師」小心奕奕地置放、拼貼、更替每一片生鏽鐵塊、零件,實時投影出來,是一幅幅令人會心微笑的硬照,透過具電影感的長短鏡頭控製,不斷轉換的背景,演出不發一語、不帶明顯連貫性的畫面片段,觀眾卻自動自覺地投入了想像,各自編構出屬於自己的敘事。
在人們對飲食健康、環境公義、消費自主等議題漸漸重視的今天,過去幾十年速食店、廚房總是隱藏著的餐飲觀念,已漸漸有所改變,愈來愈多人去關注食物的製作過程,食材的來源,以至糧食的種植、生產過程,餐具、餐後廚餘的永續條件,《生鏽的鐵釘和其他的英雄》在演出中作了相當完整的示範。近似傾向的台灣本土創作,也有洄遊式創作集的《永動機》,以及吳修和、葉覓覓的《憂傷動物園》。前者從杜撰一塊蝦片的製作過程,反思人類日常生活對海洋環境的影響,蝦子的悲慘遭遇,最後變成人類「自食其片」,創作者溫思妮(台灣)、阿強.特蘭布士蒂(義大利),將演出空間設定為實驗室,觀眾以見證實驗的角色參與,「實驗」以兩組即時投影的設備進行,一組以人類日常丟棄物為偶,另一組則把人像照片剪貼為偶,兩組影像同時投到同一平面上互動,形成物比人更真實的玩味。《憂傷動物園》無獨有偶地也用上了即時投影技術,兩位表演者像玩家家酒一樣把玩具動物放在長桌上,再有士兵上場殺戮,牆上的投影先是如上帝之眼俯視他們建構動物世界的過程,然後是預製的動物園、牧場等相關影片,當中穿插的詩文一映即逝,倒是完場前與觀眾玩詞彙的拼貼,開放出更堪嘴嚼的詩意。這兩組由本土藝術家創作的演出,在實驗室、動物園這些基礎設定上,其實都具有突破觀演區二分的潛力,而且有不少可資互動的點子,只是在二十分鐘的長度裡,太盡忠地塞滿了意義與可觀元素,演出反思的實為日常生活的政治性,道理說得太多,難以留起讓觀眾設身處地的空間。
 
將人與物、動物的日常關係進行思辯的極致,便成為人與物的角色顛倒,使用與被使用的權力互換。天團的《無標題日常》正正嘗試從觀念上去翻轉展示品、人偶的關係,人像偶一樣被動,展示品卻彷彿有自動的可能,三個演員四件展示品,重覆的動作與動線,有種故意讓人不耐煩的野心,可惜在「小戲節」、「超親密」的時間與空間中,還未足以讓觀眾在不耐煩中感到︰「啊!這就是日常生活。」但在現時「小戲節」的框架、受眾群體裡進行這觀念演出,也是一種突如其來的辛辣。
 
至於朱利安克勞奇與莎思琦雅蓮合作的《鳥之心》,則相對完極地從物的生命與人的生命作對照。一桌子沙,埋藏著各種人稱為「垃圾」的丟棄物。裝了磁片的捧將沙堆裡的牛皮紙抽出,給紙以動態與生命力,紙與各種色系一致的丟棄物在磁力捧帶動、組合後慢慢成了人形,人被賦予主罕其他物件的權力,也有身份、角色的扮演的想像力,麻繩一束就可以從中性的人頭變成美女,手一撥就將大胸甫甩開變成有權位可坐的大頭人,可是一桌兩椅最終只坐著一個人,無語無言張顯更強的孤獨感;人形的拆解,回到沙堆上的一張紙,原來它藏著鳥之心,變成鳥,獨自在空中飛翔是孤獨還是自由,那是一個人不懂的世界,至少不會像人一樣在環境中遺下太多丟棄物與足印......。
 
藝術的任務,最終還是剖開生命的層次。
 
消費者是個多元的群體,大多數還是希望在玻璃房間外窺看人間日常就好,漸漸也有些人希望穿越玻璃房間,詢問每道掌紋皺摺的來由,每件材料的出處。劇場大部份時間都難以擺脫作為消費或模擬消費的場所,在夾雜社區導覽和偶物演出的「小戲節」中,同時展示了兩種日常︰在限時的社區遊走中打咭、拍照迅速消費日常,也在後台、原料裸露的偶物劇場中,反思我們日常生活的消費模式。

Comments

還未記得的回憶--ma ma ma

10/20/2016

Comments

 
图片
你還記得出生前的事嗎?《ma ma ma》所講述的,就是關於生命如何來到這個世界的過程。吳佩宜利用一幀幀光影圖像,以再簡單不過的線條、點點與圓,樸實又不失趣味的構圖刻畫在母親子宮裡,孕育生命的各種步驟。
​
在果敢地將表演所需的光度調暗、抹去慣常依賴的視覺之後,反倒能更細膩地感覺與放大其他感官體現:聽覺、觸覺、嗅覺。間或穿插的喃喃低語,更多的還有不是語言,僅僅因著輕拍撫摸肚皮而發出的聲音,像是一道久違了的溫暖洋流、一陣呵護陪伴小小生命的溫柔力量。於是,每一個「我」的到來,都成了好美好美的旅途。

提醒各位,踏上這趟旅途前,得好好靜下心緩緩呼吸,仔細地打開各路感官,聆聽《ma ma ma》最細微的聲響、感覺最溫柔的碰觸。
ma ma ma
創作者:台灣|吳佩宜
演出地點: Galerie F&F
演出時間:
​​​10/21(五)19:30 
10/22(六)14:30 19:30 
10/23(日)14:30 19:30
Comments

​心底的告白--家家酒

10/15/2016

Comments

 
图片
图片
面對家人,總是有些名最重要,卻怎麼也說不出口的話,《家家酒》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。

Read More
Comments

餐桌上的算計--華容無道

10/15/2016

Comments

 
图片
图片
千萬別擔心看不懂《三國志》,或是對京劇表演陌生,栢優座的《華容無道》有著他們一貫的表演風格,古典的唱詞配現代幽默。且看他們就著餐桌、就著紅樓餐廳杯影交錯的餐宴送菜聲,上演三國志經典段落「華容道」。

Read More
Comments

何來的憂傷?--憂傷動物園

10/12/2016

Comments

 
图片
歷年的小戲節作品,不乏透過物件、偶戲的形式處理宏觀的議題,以小見大,也是舉重若輕。本業是舞台設計的吳修和(也有可能本業是詩人,或是玩具公仔收藏家)與詩人葉覓覓湊在一起所創作的《憂傷動物園》

Read More
Comments

捻去名字的時間——無標題日常

10/12/2016

Comments

 
图片
          在《愛因斯坦的夢》裡,不同的篇幅假設了對於時間的不同路徑與狀態,有螺旋狀、重疊、反覆、倒轉的種種相貌。而在柯德峰《無標題日常》裡,三位表演者則將自己化作承載時間流動的媒介,將人體消融為展示品,利用極限的動作以及物件建立規則與循環。

Read More
Comments

【區域-大橋頭】Who is AND?

10/8/2016

Comments

 
图片
Who is AND?
本屆小戲節首創的「超漫遊導覽」,有賴AND在技術方面大力的支持,而究竟AND是何方神聖呢?


Read More
Comments

【區域-淡水】多元文化的浸淫與累積,淡水重建老街的美麗與哀愁

10/2/2016

Comments

 
图片
​本次小戲節首度跨出台北市區,走進背山面海,極富風情的淡水區。這次特別規劃「區域引言人」,讓久居當地的,帶著小戲節領略各地的風貌!

Read More
Comments

【區域-大橋頭】荷蘭人羅斌的日常散策:鐵橋夕照的魔幻與寫實

10/2/2016

 
图片
比起耳熟能詳的「大稻埕」,「大橋頭」這個稱號似乎較為陌生,不如就先從名字開始介紹起吧!「大橋頭」意指台北大橋東端的起點,位於現在重慶北路、延平北路的交會路口,這塊區域過往的名字是大橋町,早期為台北繁盛之地、商業市集與勞力人口聚集之處,也是過往區分大龍峒與大稻埕的分界點。

​
這座台北大橋,指的是一九二五年舉行竣工典禮的鐵橋,立於橋上,腳下流過川川的淡水河,遠望即可眺望觀音山、七星山、大屯山諸峰,景色十分宜人,「鐵橋夕照」還曾被選入「台北八景」之一。台北大橋經歷了多次的重建整修,水泥橋樑如今早已取代了過往七跨鋼架鐵橋的模樣,但是人們對「大橋」的印象,仍然深刻。

Read More
<<Previous

    ​CATEGORIES

    全部
    2014駐節評論
    2016評論
    大橋頭
    工作坊
    淡水區
    阿草看小戲

    ​ARCHIVES

    十一月 2016
    十月 2016
    五月 2016
    十二月 2014

    RSS 訂閱

聯絡我們           好多偶戲節的連結    
圖片
 ©  超親密小戲節 飛人集社劇團 The Flying Group Theatre   ​106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96巷10弄2號4樓| TEL:02-2378-8893
  
  • 關於小戲節
    • 策展概念/工作團隊
    • 飛人集社劇團簡介
    • 歷史的小戲節
  • 圖解小戲節
  • 演出介紹
    • 節目總表
    • 艋舺 >
      • 更新中請稍候
      • 華江新市鎮—天上人間
      • 手牽手
    • 條通 >
      • 跨年蕎麥麵(年越しそば)
      • 跨際區
      • 腹中的三位手足
    • 加蚋仔 >
      • 植豆
      • 加蚋棧
      • 穿梭水路的聲景記憶
  • 購票說明
  • 購票去
  • English